拍攝時間:2018
拍攝地點:俄羅斯勘察加半島
拍攝設備:Canon EOS-1D X Mark II EF600mm f/4L IS II USM
拍攝參數(shù):f/5.0 1/400 -0.3 iso100

棕熊是食肉目熊科熊屬的大型哺乳動物,是陸地上體型最大的食肉目動物之一,因毛色多為棕色而得名,包含多個亞種(如灰熊、科迪亞克熊等)。其體長 1.5-2.8 米,肩高 0.9-1.5 米,體重雄性 135-545 公斤,雌性體型略?。卉|體粗壯,頭部寬大,吻部突出,耳圓且小,背部具明顯隆起的肌肉(稱為 “肩峰”,利于前肢挖掘),毛色變異大,從淺棕、金黃至深棕或黑色不等,冬季毛發(fā)厚密可達 10 厘米以上。
棕熊廣泛分布于北半球寒溫帶至亞寒帶地區(qū):歐洲見于俄羅斯、挪威、芬蘭等國的森林;亞洲分布于中國東北、西北及中亞、西伯利亞等地;北美洲分布于美國阿拉斯加、加拿大西部山區(qū)。它們適應多樣環(huán)境,從海拔 0 米的海岸線到海拔 4500 米的高山草甸均有棲息,喜近水源或森林邊緣地帶。棕熊為獨居動物(繁殖期除外),雜食性(植物、漿果、昆蟲、魚類及小型哺乳動物),有冬眠習性(寒冷地區(qū)種群),孕期約 180-266 天,每胎產 1-4 仔。
棕熊目前在世界自然保護聯(lián)盟(IUCN)紅色名錄中整體列為 “無危”(LC),但部分亞種如敘利亞棕熊瀕危(CR),中國境內的西藏棕熊、東北棕熊因棲息地碎片化和盜獵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。棕熊在俄羅斯、加拿大等國文化中象征力量與自然野性,是芬蘭的國家象征之一(出現(xiàn)在國徽上)。
北極鷗是鸻形目鷗科鷗屬的大型海鳥,因主要棲息于北極圈附近而得名,是適應極寒環(huán)境的典型鷗類。其體長 64-71 厘米,翼展 127-147 厘米,體重約 1-1.7 公斤;成鳥羽毛以白色為主,背部及翅膀上覆羽呈淺灰色,初級飛羽末端黑色并具白色斑點,喙黃色且粗壯,尖端具紅色斑,腿粉紅色。幼鳥羽毛深灰褐色,具不規(guī)則斑紋,隨年齡增長逐漸變白。
北極鷗分布于北極圈及周邊高緯度地區(qū),包括加拿大、阿拉斯加、格陵蘭、冰島、挪威北部及俄羅斯北部沿海,冬季南遷可至北緯 40° 左右的海域(如美國東北部、歐洲西部沿海)。北極鷗棲息于苔原海岸、島嶼、河口及海冰區(qū),適應海拔 0-500 米的沿海及近陸環(huán)境,極少深入內陸。北極鷗為群居性鳥類,日行性,擅長長距離飛行,主食魚類、甲殼類、軟體動物,也捕食鳥蛋、雛鳥及嚙齒類。繁殖期在 5-7 月,巢用苔蘚、草莖筑于地面或巖石上,每窩產卵 2-3 枚,孵化期約 24-26 天,幼鳥 40-45 天離巢。
北極鷗目前在世界自然保護聯(lián)盟(IUCN)紅色名錄中列為 “無危”(LC),種群數(shù)量穩(wěn)定,但受氣候變化(海冰減少影響捕食)和人類活動(石油開發(fā)、污染)威脅。北極鷗在北極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中扮演頂級捕食者角色,是氣候變化的指示物種之一,羽毛潔白、姿態(tài)優(yōu)雅,常被視為北極自然的象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