拍攝時間:2023
拍攝地點:肯尼亞
拍攝設(shè)備:ILCE-1 FE 70-200mm F2.8 GM OSS II
拍攝參數(shù):f/11.0 1/1250 +0.0 iso4000

地犀鳥屬于犀鳥目犀鳥科地犀鳥屬,是大型陸棲犀鳥,在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中扮演著種子傳播者和害蟲控制者的重要角色,對維持非洲草原及稀樹草原生態(tài)平衡有著關(guān)鍵意義。其體型龐大,成年地犀鳥體長可達(dá) 110 - 129 厘米,翼展約 200 - 240 厘米,體重約 3 - 6 千克,是世界上最大的犀鳥之一,健碩的身形使其在鳥類中格外引人注目。?地犀鳥具有鮮明的特征,雄性和雌性外觀相似但存在細(xì)微差異。它們?nèi)碛鹈饕屎谏?,帶有藍(lán)紫色或綠色的金屬光澤,尤其是頸部和背部羽毛,在陽光下閃爍迷人光彩;最具標(biāo)志性的是它們眼部周圍大面積的紅色或黃色裸皮,如同戴上了夸張的 “眼罩”,隨著年齡增長,裸皮顏色會更加鮮艷,且雄性眼部裸皮面積比雌性更大;喙巨大而厚重,呈灰黑色,上喙前端向下彎曲,形似犀牛角,這也是它們名字的由來;雄鳥喉部有一個鮮艷的紅色喉囊,雌鳥則為淡藍(lán)色,在求偶和交流時,喉囊會膨脹收縮,發(fā)出響亮的聲音。?地犀鳥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(qū),包括南非、納米比亞、博茨瓦納、津巴布韋、肯尼亞、坦桑尼亞等國家。它們適應(yīng)開闊的草原、稀樹草原和半荒漠地帶,這些地方地勢平坦,便于它們在地面行走覓食,也有樹木供其棲息和筑巢。?地犀鳥是典型的地棲鳥類,大部分時間在地面活動,擅長行走和奔跑,只有在休息、躲避天敵或繁殖時才會飛到樹上。它們通常以家庭為單位群居生活,一個群體一般由 2 - 12 只成員組成,包含一對成年配偶及其后代。地犀鳥食性廣泛,屬于雜食性鳥類,主要以昆蟲、小型哺乳動物、爬行動物、兩棲動物、鳥類及鳥卵為食,也會吃植物的果實、種子和嫩芽。在覓食時,它們會用巨大的喙挖掘地面尋找食物,或是在草叢、灌木叢中翻找。繁殖期時,地犀鳥具有較強的領(lǐng)地意識,雌鳥會在天然樹洞中產(chǎn)卵,每窩產(chǎn) 1 - 2 枚卵,孵化期約 28 - 40 天,雌雄親鳥會共同承擔(dān)育雛任務(wù),不過幼鳥成長速度較慢,需要較長時間依賴親鳥喂養(yǎng)和保護。?
地犀鳥在《世界自然保護聯(lián)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》中被列為易危物種,由于棲息地喪失、人類狩獵、農(nóng)業(yè)擴張、非法寵物貿(mào)易等因素,其種群數(shù)量呈下降趨勢。非洲多國及國際環(huán)保組織已采取行動,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(qū)、開展人工繁殖和野放計劃、加強對非法貿(mào)易的打擊力度以及推廣社區(qū)保護教育等措施,努力保護這一珍稀鳥類,防止它們從非洲大地消失。